桥头的『生命力』▶ 山根之花丨谱观建筑
本文作者:谱观建筑,
来自AC建筑创作微信公众号(ID:archicreation),经授权转载。
致敬生命 致敬⾃然
致敬难以名状的需求和⾏为
用建筑找回一点“脏”和“野”
找回一点混沌的力量
AC君与大家分享
山根之花
作品来自谱观建筑
01
缘起:乡村到城市功能区的转化
山根村在温州南部茶山一带,位于市区南部边缘,距离市中心仅十余公⾥。2017年初,SpActrum团队第一次来到这个地⽅。彼时,村民已经为了整村的重新规划和改造,而准备整体迁移到场地北部的高层建筑新村之中。
这个几近空置的山脚下的小村,许多屋舍已经破败,但代表浙南“侨村”历史的从清代到90年代各个不同时代的民居遗留建筑,在政府和开发商的策动下得以风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甚为可贵。
SpActrum参与进⾏整治规划和改造并在2018年形成了规划方案。这个方案中,基本恢复了被多年的私搭乱建逐渐模糊的河北岸,以平行河岸的三条街为基本骨架,南岸与村后山势结合形成组团的基本格局。对于遗存的⽼建筑,建筑师持更原生态的态度,主张最少地⼲预原有建筑,甚⾄保留某些“废墟”。建筑师认为,“废墟”的状态恰恰是具有意味的,它应该⽆偏见地被视作场地的⼀种重要特质。
另一个规划阶段提出的建筑策略是,对于现有建筑按照结构的坚固程度、美学价值综合评价,拆除以后,插入新建筑。而新建筑将使⽤当代的建造⽅式和⻛格,为这个乡村构筑物的集合体添加属于今天的遗留物。
基于这样的方案,四类现存建筑的典型案例都基本得到保留,代表了乡村建筑在不同时代,以某种原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模式。
它们分别是:
⼀,清末的⽊构架古建筑,在当地居⺠民与外国交流密切的浙南地区糅合了了巴洛克⻛格的影响;
⼆,上世纪30年代民国以后流⾏的空心砖柱与本地红色花岩⽯梁为主,再结合⽊构架的浙南上世纪中页常见风格;
三,上世纪后半期的乡村砖混建筑,他们在⽐例上留有明显的苏俄舶来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痕迹,结合了乡村常见材料和中国的建筑的装饰母题;
四,改革开放之后满⾜更个⼈化欲望的建筑物,其中⼀些是当时归国华侨委托外国建筑师的作品。
这样的规划⽅案反映了政府、开发商、建筑师的一个共识:多种风格的建筑的保留是对于乡村历史的基本尊重,⽆需拟古或者将建筑统⼀到某个特定年代风格。这在当代由政府主导的⽂旅改造项目中,⽆疑是一个具有进步精神的认识。
这个项目是对于乡村的操作,但已经成为某种城市化行为,与常规意义上的乡建具有本质的不同,在SpActrum的规划下,山根村将成为一个古今并存、艺术与乡韵融合的综合文旅区。
02
回归:混沌的复兴
设计⽅完成山根的规划方案后便离场了,并未介入后期具体的建筑和景观的实施。当他们再度来到现场时,发现这片场地的⼀些珍贵的特质过度地损失了。保留浙南民居百年类别丰富性的宏愿基本得以实现的同时,原来村⼦的魅⼒很⼤程度上来自自发、时间堆积、⽣活沉淀形成的含混不清和自然发⽣,换句话说,就是那一点点“脏”和“野”,随着施工中更常规和普通的处理,变得过于干净整洁了。
另一方面,原计划中几个关键地点的新建筑的精细化设计,和其原设想时空穿越的体验流,在后来的实施中都由于实施技术手段和投入的限制⽽未能实现。
正在这时,山根桥头的一块空地在拆除原有建筑后暴露出来,甲方邀请SpActrum再为山根设计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小品建筑,一个乡村的集合点,建筑师抓住这个机会以实践表明了⾃己的态度,为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个创造性的参照。
对于多数浙江村庄,村头、桥头都是具有鲜明特征的记忆点。桥不仅具有交通意义,联结河的两岸。它们更具有社会性意义,是村庄⾥少见的视觉⾛廊,建⽴了对于村庄整体视觉形象的认识场所。⼭根中心桥也正是这样的认识节点。
桥北岸是⼏座保存最为完整的⼗九世纪的乡村大屋,南岸正对两个组团的分界点,西侧组团部分拆除后产⽣了一个较大的空地,正对桥头,背靠渐渐⾼起的石山。⾯对山根那始终难忘的蕨类丛⽣生的破旧庭院,耿耿于怀于简单框架下⽣命力的迸发和⼊侵,SpActrum构想了“山根之花”,并将这座无法定义的构筑物献给山根。
山根之花 项目地点:浙江省温州市山根村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客户: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状态:建成 设计公司:SpActrum/谱观建筑 主创设计师:潘岩 设计团队:潘岩、李真、唐一萌、陈俊友 设计时间:2019-2020 完成时间:2020 总建筑面积:120 平方米 施工图及施工承建:浙江云涧 材料:喷射混凝土砌块、回收手工制青砖、蛎壳灰涂料、玻璃、钢 摄影师:朱迪
图文来源丨谱观建筑
编辑丨chang
本文来源AC建筑创作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公众号运营:晓与晓新媒体咨询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260/1001